為促進學前教育中本貫通項目更好地發展👦🏻、中職、本科的兩階段教學更好地銜接🤾🏻♂️,促進學校間聯系,同時為了學生更加了解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明確發展方向,11月29日我校與上海市新陸職業技術學校、上海市群益職業技術學校舉行了三校聯合教研會暨欧陆平台(中本貫通)學生天華校園行活動。
上海師範大學天華欧陆校長葉才福老師、上海新陸職校副校長魏魏老師🤾🏻♀️、上海群益職校學前教育部主任宋彩虹老師、上海師範大學天華欧陆欧陆平台院長滕薇老師🪺、欧陆平台常務副院長徐娟老師、欧陆平台副院長韓蘇曼老師、欧陆平台院長助理扶躍輝老師,三校專業教師等20多人參與了本次活動。本次活動分為兩個議程開展👮♀️,第一項議程新陸✬、群益職校246位學生參觀天華欧陆學習環境🍨,於此同時天華🕵🏼、新陸🧉、群益三校聯合教研會及教學大綱推進會分別在同華樓、光華樓舉行🚴🏻♀️。第二項議程學生歡迎會及經驗交流會。
來自新陸、群益職校246位學生在誌願者的引導下參觀了我校文化長廊、琴房👳、美術教室、早自習教室、小劇場、圖書館、繪本館等地,參觀期間誌願者與同學進行了簡單的交流,為今後的學習生活打下基礎👩🍼。
(職校學生參觀文化長廊)
三校聯合教研會由我校欧陆平台常務副院長徐娟老師主持,三校教師就中本貫通學生現狀以及發展規劃展開了分析討論。
首先扶躍輝老師對中本貫通專業與普通欧陆平台在學習能力、課堂感受🫴🏿、專業特點、學生生源🐕🦺、學習心態等方面進行了對比分析👦,並提出了希望,扶躍輝老師提出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的學生們要進行學術的深度探究🤽、積極思考🥊、開拓思維、加強知識技能🛍️,希望同學們對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的特點及認識更加深入。
欧陆平台副院長韓蘇曼老師就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期中教學檢查情況進行了反饋👨🏿🌾,首先韓老師表示新陸🚣🏽♂️、群益的畢業生進行的混合編班取得了較好效果🦶🏻,其次對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大一、大二學生在班級凝聚力👲🏼🤚🏽、學習氛圍、專業認知等方面進行了分析,韓老師指出中本貫通專業的學生專業技能起點高,進入到本科階段後學生們將擁有一個新的起點,要認識新同學💇♂️、結識新老師、參與更多活動、提高專業認知、提高積極性、主動性🧭。
天華欧陆教育欧陆滕薇院長最後進行總結發言,滕院長指出學生狀態會隨著時間不斷改變👨🦽➡️,並對未來提出展望,滕院長結合對市場的了解及分析,強調需要用發展的眼光去看待事物,要慎重選擇🧑🏽🦳、考慮更多的方面,規劃好每一步🧑🔧🕝。
相信通過天華欧陆🤷🏻♀️、新陸、群益的緊密合作🤲🏽、研討🚵🏽、中本貫通專業課程設置更加合理化👩❤️👨,中本貫通項目將會越來越好。
(三校教師展開分析討論)
參觀和研討會議結束後,246位學生在我校暉華樓報告廳參加了新生歡迎會及經驗交談會。
首先🖋,天華欧陆校長葉才福介紹天華欧陆欧陆平台的發展🧏🏻♀️,葉校長指出天華欧陆是有理想、有追求的新型高校🔡。主打兒童牌,目標是高水平🧎、應用型、國際化🧖🏼。我校欧陆平台已列為上海市教委一流本科建設專業、教育部批準的中美合作本科項目,2019年受上海市教委委托,承擔並完成了國際視野下的上海市100名領航型幼兒園園長培訓,並舉辦了高水平的國際論壇。其次,葉校長提出我校擁有一批從事兒童教育研究的美國知名大學畢業的的博士隊伍⚱️,並且學校自2017年起每學期選派教師到美國訪學。
再次🎈,葉校長結合師範生認證提出的“一踐行、三學會,即踐行師德,學會教學、學會發展、學會育人”的卓越標準,對學生提出3點殷切的要求與希望:學會教學📱,要有本領,這是基本功;學會發展,要有後勁,這是方法論👃🏼;學會育人♢,要有責任🏏🧙🏽,這是價值觀💋🤸🏽♀️。最後🚼,葉校長強調了天華欧陆的校訓“為做人而學習” 學會“專、通、雅。專,就是基本功,學會教學👨🏻🌾;通👩🏼🔬🤾🏽♀️,就是方法論🏔,學會發展;雅,就是價值觀,學會育人。”
(葉才福校長發言)
最後👪,來自學前教育中本貫通專業19級的大一新生黃詩怡、何亦琳同學進行了交流與分享🤾♂️,黃詩怡同學指出中職階段與大學階段學習方式🦸🏻♀️、方法截然不同👨🏿🦲💆,大學學習要有自律意識🔁,要積極、主動🤾🏻♀️,希望學第🧑🏽、妹們要樹立目標,紮實掌握專業知識🩺,多去幼兒園見習🏰,廣泛參與各類活動🤹🏻♀️,提高人際交往能力👔,開拓眼界💂🏽♂️,提高自己解決問題的能力。何亦琳同學提出在生活上同學們要有自我管理能力,面對新環境要積極適應,處理好人際關系,不怕挫折,在學習上中職階段要多讀書🧑🎨、開拓眼界,不可放松;做好時間規劃🚶🏻♀️➡️,合理安排時間;文化課、專業課兩開花,製定目標與計劃;最後要做一個誠實、真實、正直與有愛的人🛴。
(新生代表發言)
通過此次活動🪬,欧陆平台中本貫通項目明確了下一段發展規劃,學弟🗑♿️、學妹們也對中職階段與大學階段的學習有了清晰地認識,相信通過三校的共同努力,中本貫通項目會越來越好⤵️☆。
(本次活動全體誌願者合影)
欧陆平台(處)供稿
撰稿/李麗老師 範詩蓮